7月16日晚,央視315晚會頭條曝光了山東省部分地區在養殖海參的池塘中投放敵敵畏,在大棚養殖池中使用土霉素原粉,在加工干海參時浸泡麥芽糊精用以增重,還有把山東海參拿到福建霞浦“北參南養”,然后再冒充北方海參銷售,行業黑幕被層層揭去面紗,猶如晴空霹靂,炎炎盛夏突遭“寒冬”,震驚了整個海參界。
信息來源:央視財經
事實上,海參領域的亂象由來已久。2003年“非典”之后,海參市場經歷了一次爆發式增長,價格不斷飆升,一些利益熏心的造假者為謀取暴利,開始往海參里面加糖,制成所謂的“糖干海參”,這種干海參總糖含量一般在40%左右。不但滿足了造假者增重的目的,還使干參的色澤黝黑,形態靚麗,與品質上好的“淡干海參”相比,“糖干海參”低廉的成本優勢是顯而易見的。消費者被蒙在鼓里難辨優劣,花的是海參的錢,買的卻是糖。近年來,造假者不斷花樣翻新,添加麥芽糊精、黃原膠等物質,制成“料干海參”充斥市場。
2010年12月,由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海參分會和棒棰島等四家執行副會長單位聯合發起召開的“海參行業研討會”,打響了剿滅“糖干海參”的第一槍。隨后,衛生部發函指出,干海參加工應執行農業部《干海參》(SC/T3206)標準,僅允許使用食鹽,不得添加除食鹽以外的其他食品添加劑。在農業部建議下,2011年,衛生部將《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干海參》列入當年國家強制標準制修訂計劃,2015年11月13日該標準正式發布。
隨著國家強制標準的宣貫,行政部門執法力度不斷加大,包括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等中央級媒體的強勢介入,以“糖干、料干海參”為代表的偽劣產品有所收斂,制假售假的品牌企業和大型商超基本絕跡,但一些個體加工戶和各地散貨批發市場依然我行我素。
棒棰島公司十分注重海參行業的標準化建設,參與制訂了國家標準《干海參等級規格》(GB/T 34747-2017)、水產行業標準《干海參加工技術規范》(SC/T 3050-2017)、水產行業標準《刺參人工繁育技術規范》(SC/T 2097-2019)等十余項國家和行業標準。這些標準不但為企業食品安全生產、規范工藝流程和持續提升產品質量提供了依據,而且對整個海參行業抵制偽劣產品、打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
2011年,遼寧省漁業協會取得了“遼參”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專用權,棒棰島成為首家獲準使用該商標的企業。
2019年11月,全球水產養殖聯盟(GAA)宣布,大連棒棰島海產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加工廠、養殖場、育苗場,在食品安全、環境可持續、企業社會責任、動物健康與福利、產品追溯5大方面,通過獨立于產品買賣雙方的水產專家嚴苛現場審查,成為全球首家4星BAP認證海參企業。
在我國新冠病毒防控戰役取得階段性成果,海參市場已呈現企穩向好的態勢下,此次黑天鵝事件又使海參產業重新陷低谷,雪上加霜。如何控制海參育苗、養殖環節違法用藥問題?如何有效打擊海參加工領域違法添加問題?如何讓這些害群之馬不再興風作浪?如何讓消費者僅僅作為一個消費者能夠放心購買?這是擺在每一個海參從業者、監管者面前的必答題。
另據了解,遼寧省漁業協會今日發表聲明,對此次嚴重違法違規行為表示強烈憤慨和嚴厲譴責。